· 金书赏析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资讯-金书赏析>本文

由《射雕》对赵构的评价引发的感慨

发布时间:2015.09.16 11:59 阅读次数:1250 出自:本站 作者:佚名

  日前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专家建议,在岳王庙增加宋高宗赵构的跪像。当时,只觉得心里一阵难受,久久不能忘怀,越想越觉得:赵构虽不是什么明君,但总不至于低劣到要与秦桧为伍的地步吧?

  很多人认为杀岳飞的罪魁祸首是赵构,的确,没有赵构的认同,秦桧是不敢擅自杀死岳飞的,但是这就能说明是秦桧替赵构背了黑锅么?也不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这样几段对话。

  曲三(曲凌风)道:”秦桧做的是宰相,议和也好,不议和也好,他都做他的宰相。可是岳爷爷一心一意要灭了金国,迎接徽钦二帝回来。这两个皇帝一回来,高宗皇帝他又做甚么呀?”

  张十五道:“对,对!这一位兄弟说得很是。真正害死岳爷爷的罪魁祸首,只怕不是秦桧,而是高宗皇帝。这个高宗皇帝,原本无耻得很,这种事情自然做得出来。”

  郭啸天又在桌上重重拍了一记,震倒了一只酒杯,酒水流得满桌,怒道:“不要脸,不要脸!这鸟皇帝算是哪一门子的皇帝!”

  由这三段对话看了,在这几人眼中,岳飞之死,赵构当负全责。不过这四人中,张十五毕竟只是普通百姓,他更多的是在陈述赵构对金称臣、杀岳飞等事实;而郭、杨二人,祖上虽是梁山好汉,但由包惜弱为知赵扩之名看来,他们此刻也算作是平常的良民,除了骂几句“不要脸”,也说不出什么其他;而只有曲三一人的话,确是值得琢磨的。

  先不论曲三所说的内容,单是他说话的角度和语气,便有十足的大侠风范:不理会朝廷的权威,以心中之正义臧否时事。这样的话从曲三口里说出,可赞可叹。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行事作风,甚至可以说是向往。

  但若就内容而言,曲三的话却有很多值得斟酌之处。首先,二圣回朝,赵构这皇帝便当真做不得了么?赵构当年继统之时,曾经百般退让,后来在大臣的力谏之下继统,虽然这是帝王即位的一般过程,没有什么特殊意味,但是太后以及大臣们既然能够选择赵构,还是承认了赵构血统上的正宗的,甚至,当时还流传着“谓靖康纪元,为十二月立康之兆”和“泥马渡康王”一类的传说,以证明康王受命于天的正统。试想,如果等赵构地位稳定以后,大臣们再逆自己以前所谓“天命”,更立二圣为帝(若徽宗未死,只怕立哪个还有引起无谓的争执),只能无端扰乱大宋的统治秩序,这些大臣又如何会这般不明智?

  而且,赵构当时的地位已经比较稳定了,并不是两个退了位的无道之君可以取代的。举一个例子来说,若是在赵桓、赵构两人中选择,岳飞只怕是更倾向于赵构。别看赵构最后猜忌岳飞,甚至杀死岳飞,但是岳飞仍是设身处地地为赵构着想,对赵构的忠心可以说是日月可鉴。在金人想要废掉刘豫的时候,岳飞担心金人会册立赵桓当这个傀儡皇帝。赵桓本就是正宗的大宋皇帝,又得金人册封在北方,到时必会威胁到赵构的地位,因而上疏赵构,请立太子,以巩固帝位。虽然岳飞的建议未被采纳,但是其对赵构的忠心尽显无遗。试想,以岳飞的名望,若是带领思念北方故国之臣,追随赵桓,便可轻易占领北方要地,直捣黄龙怕是可以计日而待了。但是,岳飞没有那样做,可见赵构才是大宋的真命天子,这一观念在岳飞心中已然根深蒂固。岳飞之所以心心念念地要迎回二圣,并不是质疑赵构的正统,想要更立皇帝,而仅仅是出于一个血性臣子的雪耻之心罢了。

  由此可见,北方的徽钦二帝,对赵构的地位根本不构成威胁。就算赵构忌讳旁人提起二圣,也仅仅是他个人心理上的自卑,并不为大部分臣子所认同。莫说宋人根本不易就会二圣,就算当真是就回了,天下大势已定,给他们几亩良田去种地,他们只怕也已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争什么帝位啊。因而,私以为赵构因怕岳飞迎回二圣,威胁自己的地位,而杀了岳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那么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呢?私以为,与其说是秦桧替赵构背了黑锅,倒不如说是赵构替秦桧背了黑锅。

  赵构和秦桧都是主和派,这一点,他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而主和派,又被称为投降派,历来没有什么好名声。金国主和派里出了一个割地卖国的完颜昌,南宋主和派里出了一个陷害忠良的秦桧,主和派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扣上了卖国求荣的骂名。的确,与主战派那些慷慨士人相比,主和派确是太注重个人利益了。但是这种注重个人利益,就一定是卖国求荣么?

  秦桧为一己权力之欲(如果和,文官是比武将要有前途的),陷害忠臣岳飞,一点也不愧于这千年的骂名;完颜昌以将士们拼杀来的土地,换取“宋人德我”的微末之利,也难怪举国上下,指其卖国。但是赵构主和的性质却是完全不同了,于赵构而言,国就是家,家就是国,秦桧可以卖国求荣,可是赵构呢?如果他“卖国”,能够为他自己求得荣么?

  赵构主和,其一是,认为打不赢。宋朝实行招募流民为职业兵的制度,朝廷养兵更多的是为了让百姓有口饭吃而不至于谋反,并不是为了打仗,而统治者又一惯奉行“守内虚外”和“更戍法”等政策,宋军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赵构曾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于宋金的实力对比,当是十分清楚的;更何况从南往北打,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又难于从北向南打。这一点,从孝宗朝北伐失败也可以看出。因而赵构担心的是,宋金若是开战,当真打输了,自己会跟徽钦二帝一个下场。

  其二是,不信任。第二次出使金营时,王云被乱民所杀,让他不信任百姓和义军;难逃后的苗刘兵变,又让他不信任武将和官兵。这让赵构如何开战?难道就凭借他那手让金太子叹服的骑射功夫,去灭那“满万无敌于天下”的金人铁骑么?

  而这也致使赵构和岳飞之间产生了隔阂:一是,他二人一人主战,一人主和,政见不和;二是,岳飞不忘迎回二圣,总能激起赵构心里的自卑;三是,宋本来就是武将谋反建立的政权,自然对武将很是担心,而岳飞,又是一个毫无私心,一心只为求得光复河山,天下安定的忠臣良将,这样的将领,是最让皇帝不放心的。如果一个人爱财,赵构可以给他钱;如果一个人爱地,赵构可以赐他地;但如果一个人像岳飞一样没有半分私念,但求为国为民之人,赵构便不知该拿什么东西来安抚他了,当然不敢放心任用。这是皇帝的一个普遍心理,赵构也不例外,纵使他之前对岳飞多么得信任和重用,时间长了,也难免会有嫌隙。

  而秦桧正是利用了赵构这个心理,借赵构之手铲除了自己的政敌。赵构在下令杀岳飞之前,是有犹豫的,虽然他害怕岳飞,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岳飞对自己的耿耿忠心,说不定岳飞也能像韩世忠一样逃过一劫,也未可知。但是秦桧的两句话,让赵构心底发寒,起了杀心。秦桧对赵构说,岳飞与赵匡胤都是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当上了殿前都点检,而赵匡胤在黄袍加身之前也是个忠臣。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赵构不毛骨悚然?他害怕陈桥驿的事情重演,这是每个皇帝都会有的心理,尤其是宋朝的皇帝,于是,赵构做了一件令他负上千古骂名的事情——以“莫须有”的谋反罪杀害忠臣岳飞。

  私以为,赵构此举绝不能称之为卖国求荣,而应该用防卫过当来形容最为合适。的确,上述赵构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丝毫不见君王之明智和士人之贤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过分责怪赵构,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出身,便决定了他会有这些局限性,这并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自古以来杀忠臣的皇帝数不胜数,但是杀出这样大骂名的人,怕是也只有赵构了。这并不是因为赵构当真品行低劣到了同秦桧一起卖国求荣的地步,只不过是,“靖康耻,犹未雪”之悲和“臣子恨,何时灭”之忠,衬出了赵构永世不得翻身的骂名。

  忠良蒙冤,臣子扼腕,士人愤慨,一曲悲歌,一纸骂名已经写成,然而,在士人谩骂嗟叹时,这件事的当事人,却似乎平静了许多:赵氏没有再深究,岳氏也没有再怀恨。这些又是为何呢?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庄主这幅图画,写出了岳武穆作这首《小重山》词时壮志难伸、彷徨无计的心情。只不过岳武穆雄心壮志,乃是为国为民,‘白首为功名’这一句话,或许是避嫌养晦之意。当年朝中君臣都想与金人议和,岳飞力持不可,只可惜无人听他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两句,据说是指此事而言,那是一番无可奈何的心情,却不是公然要和朝廷作对。庄主作画写字之时,却似是一腔愤激,满腔委曲,笔力固然雄健之极,但是锋芒毕露,像是要与大仇人挤个你死我活一般,只恐与岳武穆忧国伤时的原意略有不合。……”

  黄蓉此话乃是转述了黄药师的观点,其实这种评价是比较准确的。岳飞纵使有一腔热血,也只是高宗手下的一名忠心大臣,到底是生不出像侠士一般的愤和天下士人一般的怨。他更多的是悲,是叹,是无奈。其实岳飞和赵构因为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两人之间是有不少误会的,如果把话说开了,赵构不一定非杀岳飞不可;而以岳飞的忠诚,更可以理解赵构忐忑的心理,事情或许是不会发展的这个地步的。可以这样说,岳飞至死都是一个奉行“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臣,只有恨,却没有怨。岳飞若是知道后人想要增置赵构的跪像,只怕也要泉下难安,不敢承受。

  既然如此,那我们也一起平静地看看这件事。事实上,岳飞之死,是一场奸相夺权的政治斗争,本质上是秦桧想要铲除政敌,独揽大权,并没有考虑过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会有这些卖国举动。为什么我说是秦桧夺权,而为提及赵构呢?

  首先,赵构又并非毫无抱负的昏庸之主(这一点从他尚节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还是想要有作为的,只不过是能力有限,所做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罢了),既然是卖国,主观上他是不可能愿意的,只能说他是客观上做了奸佞秦桧的帮凶。

  其次,赵构并不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这一点从他自愿退位,当了25年的太上皇,而几乎不问政事可以看出),而且他也根本就没有驾驭权力的能力,面对这个父兄留下的烂摊子,他或许更愿意不管不顾,真正大权独揽的人是秦桧。很多时候,赵构是会被秦桧蒙蔽的,而且他并非心甘情愿地重用秦桧,反而是在每次见秦桧的时候,都带了匕首防身。一个皇帝做到如此地步,他心里又该有多少无奈呢?

  这也就不难解释,在秦桧重病的时候,赵构为何会暗暗欣喜,立即罢了秦桧和其子的官了。出于人的本性,赵构当然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我相信,赵构也是很想保住这满目疮痍的半壁江山的(这一点,“朝廷若有便宜,勿以一亲王为念”一言,可以看出)。而秦桧则不然,他宋朝存亡于他并不十分重要,他完全可以在完颜昌手下飞黄腾达,所以他才会卖国求荣。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赵构跟秦桧根本就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人,我想,他是也很不情愿与秦桧为伍的。试想,赵构若是泉下有知,听到后世竟将自己与奸相秦桧相提并论,怕也是死难瞑目,心中的叹息痛恨可想而知。

  而关于宋金之间,当战还是当和,历来没有定论。的确,岳飞是打过几场大胜仗,但是从总体实力上来看,虽然金宋渐趋平衡(金在入主汉地后,并没有像辽那样,保留较多少数民族传统,其战斗力有所下降;而宋政权稳定之后,也崛起了很多想要报国的有志之士),但是宋还是略逊与金的,要想收复失地谈何容易?

  而从我们今天来看,宋金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应该说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这样称臣纳贡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屈辱。毕竟当时,金确是占着北方的中原之地,从地理位置上也是占据了正朔之位,私以为,宋金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拿北宋和南唐之间的关系类比,所求的当是强大的一方统一中国,而不一定哪一方。

  再联系潘佑所作的《遗刘鋹书》,当时的局面也不符合其中所言的四种不得不战的情况(金人已归还赵佶棺椁,后又送韦氏回朝,“父母宗庙之仇”一条,也不能算是成立),反而更适“小之事大,理固然也”。既然如此,两个政权和平对峙,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样总是好过连年征战,生灵涂炭的。由此看来,抛开秦桧完颜昌这等卖国求荣之人,单看宋高宗和金熙宗的主和,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这样看来,后世对赵构的评价到底是苛刻了。甚至,大部分人对昏君赵佶的评价都要远高于赵构(《射雕英雄传》里,黄药师和曲凌风大抵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其实,单从治国之策来讲,赵构是犹胜于其父兄的中兴之主,但是赵构错杀岳飞,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让他背上了几乎万劫不复的罪名。这又是何必呢?一眚掩德,当真是可惜,可叹啊。

  我们再回到《射雕英雄传》里的两段评价,这两段话虽都是游侠所言,但一是侠者的眼光看朝堂,一是以臣子的眼光看朝堂。前者或许是略带了侠者的偏颇,但后者却尽显旁观者之清。金庸先生以一人之力,借江湖侠者之口,驾驭了两种不同角度的品评,其认识到底也有不少合理之处,只不过自然带上了大侠的张狂和桀骜。

  如今,我们再看这一段历史,我们再看这一段历史,应该再多一点理智和冷静,我不相信“增置宋高宗赵构的跪像”这等画蛇添足之论,会成为主流,但终究还是不禁轻轻叹息。回眸千载历史长河,我们大家或许都习惯更多得苛责帝王,然而,帝王也是人,既有人性的弱点,也有人性的亲近,我们为何不去试试接触帝王的心灵呢?或许,我们能够体味出,那盛名抑或是骂名之下,鲜为人知的常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