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庸作品中“反清复明”的主题如此明显?他与清朝有何仇恨?
发布时间:2020.2.7
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更是因为作者将文学作品放置于历史之中,假托一个朝代的风云变幻,这样才能让文学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真实性,在可读感方面也会得到提升。这点我们从金庸的小说中可见一斑。
无论是《鹿鼎记》还是《天龙八部》,或者泛泛看来,在金庸先生十四部作品中“架空”的情节都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依托于历史的厚重感,撇开文字看山不喜平的曲折情节,金庸将侠客精神与家国情怀颇具深意地藏在字里行间,如果说情节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那么让人物立起来的就是对国家的赤子和忠义之心,这就好像人物的骨骼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让一个又一个盖世高手、无敌大侠在我们心中留下伟大的形象。
但让人们较为疑惑的是,为什么在金庸的作品中“反清复明”的主题如此明显?这和金庸自己有关吗?知人论世,确实和金庸的家族有一定的联系。
金庸的笔名来自他本名查良镛的第三个字,分开便是金庸二字。从一九五七年的《书剑恩仇录》起,金庸的作品大都离不开反清复明这样的庞大时代背景。拿《鹿鼎记》为例子,其中的天地会即内部称“洪门”的组织,在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里确实一直都在筹备着斗争活动。如果说历史上的天地会是黑社会,那么小说中的天地会则是正义的化身。除了小说情节的需要,其实和金庸先生祖上的一段往事息息相关。
在清朝的顺治年间,有一位名叫査继佐的人,成为清代最大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这样不太光彩的行为却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赏识,在满清阶级划分鲜明的时代,却査继佐带领自己的家族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满清集团内部的人员。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盛况在查氏家族就出现过,到这里,查氏和满清政府都是良好的关系,难道之后发生了新变化吗?
后来的翻转也是令人吃惊的,当雍正四年的时候,文字狱大行其道,清王朝统治者希望以此来“愚民”。从而,文字狱的案件愈演愈烈,而金庸的先祖查嗣庭在担任某次乡试主考官时候,以《诗经》中“维民所止”为题目,被当时的在位的雍正皇帝得知,说道:“维民二字在上面加上点横,就成了雍正,这不是要砍我的头吗?”借题发挥,雍正皇帝便将查氏一族进行查处和发配。因为查嗣庭自知绝无转机,便在狱中自尽,让雍正更为恼怒。对于查氏一族的分支旁脉都一并打压,这样查氏一族也算是“成也文字狱败也文字狱”。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可能也正应了名字中“慎行”二字,侥幸存活,才有了后来的查良镛,才有了瑰丽奇幻的武侠世界。
所以,纵观金庸先祖的经历,他作品中“反清复明”的思想应该来自与此,同时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为先祖所受的罪解解恨,而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无论金庸“反清复明”的初衷是什么,他更深的用意在于“家国”二字之上,为国为民,忧国忧民,这与古代士大夫“处江湖之远”仍心存家国山河是一脉相承的,这点更值得读者回味和思考。
一月热门排行
相关小说
天龙八部小说
鹿鼎记小说
书剑恩仇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