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书赏析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资讯-金书赏析>本文

学者王彬彬: 从金庸小说里无法获得现代公民意识

发布时间:2015.09.16 11:59 阅读次数:1035 出自:本站

专访学者王彬彬

专访学者王彬彬

  核心观点

  金庸的小说让人麻痹现实,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只是一种精神骗术,但太多的人不够聪明,总是心甘情愿被骗。

  沉溺于武侠世界的青少年,往往脑子里装了一大堆与现代公民意识冰炭不可同器的东西。这样的青少年在中国多起来,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绝非幸事。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是个仙界和魔界相混杂的世界,没有需要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世俗意义上的七情六欲的人。既然并没有“人”,所谓“人性”又何从谈起?

  在诸多学者中,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彬是个坚定的“倒金派”。记者日前采访他时,王彬彬表示,已不研究金庸小说,但仍然坚持他几年前的观点,金庸的文字,虽然是通俗作品的代表之一,但也不过是曾经在中国文学叱咤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在当前的复活和变种。金庸的作品都属于“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

  金庸小说不利于现代公民意识建构

  王彬彬认为,把金庸视为曹雪芹之后,中国小说第一人,评价太过。金庸的小说如此“低端”,却一直有人追捧,是因为金庸的小说,虽然只是并不高明的精神骗术,但太多的人不够聪明,总是心甘情愿被骗。

  同旧武侠小说一样,金庸武侠小说也有着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于金庸小说的社会影响,可以从多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化工业”,正如前面指出过的那样,它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肯定和维护现实,起着“社会水泥”的作用。从对青少年心智的影响来看,它不利于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的建构。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是一个非逻辑的世界,现代生活的逻辑在那里往往不管用。沉溺于这个武林世界的青少年,很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思维混乱。而这个武林世界也是一个与现代民主与法制社会格格不入的世界,沉溺于这个世界的青少年,往往脑子里装了一大堆与现代公民意识冰炭不可同器的东西。而这样的青少年在中国多起来,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绝非幸事。

  金庸小说只有神魔没有真正意识上的人

  有人曾经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脱离旧武侠小说的类型,把武侠精神提升到了人性普遍意义的高度,很多人也热衷于研究金庸小说中的人性描写。但是,王彬彬认为,一部小说是不是写人性,或者说是不是写了人,并不是说你有个“人”的名头就可以了。写人或写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概念。当人对“人”的理解达到一定层次,我们的作品就会出现这一定层次上的“人”,我们便可以说这个作品中有了人。所以古希腊的神是神话时代的人,古罗马的英雄 (半神的人)是英雄时代的人,中世纪的骑士是骑士时代的人,到了文艺复兴以后,人又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先是贵族式的,再是道德式的,再是平民式的或称普通人。金庸小说中那些武功或高或低、品性或正或邪的角色,的确不能算作通常意义上的“人”。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人类生存的种种现实性制约对他们都不存在。他们有时像神仙,有时像妖魔。他们是另一类动物,是金庸虚构出来的一群怪物。这样的动物从来不曾真正地存在过,也没有丝毫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的是英雄或侠,人是不见的。这种毫无现实性的创作,我们怎么可以把它称为“人”?

  金庸所虚构的“武林世界”,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所生活的世界。用正常人的理性眼光看去,那是个仙界和魔界相混杂的世界,或者说像是一座精神病院。在那里,没有需要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世俗意义上的七情六欲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并没有“人”,所谓“人性”又何从谈起?

  王彬彬认为,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金庸的小说同充斥于荧屏的电视连续剧一样,写了许多爱情,也不可能不写许多爱情。而金庸小说里的所谓“人性”,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中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爱情来表现的。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别的什么,金庸都不受现实可能性的制约,都无须考虑是否真实的诘问,他唯一要考虑的,是读者的口味,对于这样写出的爱情,竟有人推崇不已,并将其作为现实中实有之物一般来分析、研究,总难免让人觉得滑稽。

  王彬彬认为,金庸无疑是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的传人,代表的是与“五四”新文学相对立的一种传统。金庸小说作为一种对抗“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现象,被一些“雅人”,尤其是一些新文学研究者捧上了天,自然引起那些坚守新文学立场者的不安和忧愤。作为新文学传统的继承者,这些人对金庸的否定,正是对新文学精神的捍卫。可以说,这些人是接过了鲁迅、茅盾、郑振铎们手中的武器,向金庸以及梁羽生、古龙、琼瑶等新“鸳鸯蝴蝶派”开战。

  受访者档案:

  王彬彬 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评论家,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在功利与唯美之间》、《鲁迅晚年情怀》、《为批评正名》、《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城墙下的夜游者》、《风高放火与振翅洒水》、《一嘘三叹论文学》、《往事何堪哀》、《并未远去的背影》等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