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典籍极为宏富,堪称浩如烟海,是世界上文化典籍最丰富的国家。本文仅以类书和全书为例,展示中国文化典籍之丰富。类书和全书的分别不用说了吧?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类书籍或资料的汇编,全书则是包含所有类别书籍或资料的总汇,打个比方,有关自然科学书籍的一个集合体就是类书,如果是所有科学乃至于道德、艺术、历史、哲学、民风民俗甚至星相占卜无所不包的书籍的集合体就是全书。类书是同类元素的集合,全书是不同元素乃至所有元素的集合,是集合的集合,好,到此为止,再说就进入罗素悖论的领域,纠缠不清了。
一般将魏文帝时期的《皇览》称为类书之祖,《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千余篇”比之于后来的大型类书或百科全书就太渺小了。
至唐代,有四大类书出现于世:
欧阳询等撰的《艺文类聚》,100卷。
虞世南等撰的《北堂书钞》,这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类书。北堂指秘书省后堂,虞世南在此任秘书郎时开始编写此书,故名。有160卷。
徐坚等撰的《初学记》,原为方便皇子们学做诗文之用,故名。30卷。
白居易撰的《白氏六贴》,相传白居易在书斋中置瓶数十(或曰数千),瓶上各题名目,让门生读书时采集典故佳句,诗文佳话,按类投入各瓶中,最后倒出分类整理成书。30卷。此书又称《经史类要》、《事类集要》、《六贴》,所收资料止于隋朝,宋人张传德加唐五代资料,与白书合并,合称《白氏六贴》。
到了宋代,是书籍发展历史上的伟大飞跃时期,因为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所以这个时期的类书规模之庞大远迈前代,著名的四大类书都是煌煌巨作:
太平广记,500卷,其中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以及释、道两藏等。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实为一部分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这是四大类书中最小的一部。
太平御览,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共1000卷。
册府元龟,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编修。历8年成书,也是1000卷。
文苑英华,宋太宗时编纂,亦1000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迄晚唐五代,选录作家2000余人 ,作品近2万篇。
然而,四大类书加起来,只不过与二十四史的规模相当而已。二十四史清乾隆确定正史总集。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共3543卷。顺便说明一下,闻名世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规模与二十四史基本等同。但二十四史在中国类书或百科全书大海中只是小个子。我们且来看规模更大的道藏的宏伟景象。
道藏为道教经籍总集。总体结构为“三洞、四辅”,即洞真部,为原始天尊所说大乘上法,九圣之道;洞玄部,为太上道君所说中乘中法,九真之道;洞神部,为太上老君所说小乘初法,九仙之道,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三洞分类法,不能包含全部道经(如已出的天师道正一类经书,太平道之经书等),于是继有四辅分类法。“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洞辅,正真归一。太清部以葛洪《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太平部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包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收六朝时代《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籍。120卷的“小道藏”云笈七鉴即为此三洞四辅之缩影。
历史上曾编纂过多种“道藏”。开始只是道士个人或某一宫观进行结集活动。北周武帝开始以官方力量参与集“藏”活动,隋炀帝集道书377部1216卷。唐高宗时编成《一切道经》。唐玄宗时《开元道藏》,5300卷。北宋时代王钦若主修《宝文统录》,4350卷。张君房主修《大宋天宫宝藏》[此藏以千字文为函目,始于“天”,终于“宫”,故名],4565卷。宋徽宗时《政和万寿道藏》[射雕英雄传上黄裳所读的那一部],5481卷。《大金玄都宝藏》,6455卷。元刊《玄都宝藏》,7800余卷,主要增加全真道士新撰之著作。以上各种《道藏》均已亡佚,现存者为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万历以后所出之大批道书和此前失收之道书,有待于收集编纂。
但还有比道藏规模更大的《古今图书集成》,此书被认为是《永乐大典》的后继者,《四库全书》的先导者,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共10000卷,目录40卷,分装5020册,共计522函,6117部。陈梦雷主持,编撰于康熙,成于雍正,历时28年,是我国铜活字印刷史上规模最大的图书,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强中更有强中手,《永乐大典》又超越了《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解缙等人纂修,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22877卷,目录60卷,共11095册,三亿七千万字。编成后,珍藏在南京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誊写副本一部,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
与《永乐大典》并驾齐驱的巨著是《中华大藏经》。
佛法分为经、律、论(合称三藏)、大乘(四藏)、真言(五藏)五部分而流传于世。佛乘尤其密乘无上瑜伽部经典多译为“续”,有秘密、究竟之义。大藏经,又称“一切经”,乃佛教典籍之全书或总汇。最早为梵文系统,还有汉文、藏文、满文、巴利文、蒙文、西夏文等系统。汉文大藏经以其篇幅大、版本众多、历时久远闻名于世。雕版印刷术以前,佛经传播靠手写流传。南北朝时北方已有摩崖石刻佛经,刻凿在岩石上,与造像祈福同一目的。隋代已开始用石版刻经,那是为了保存佛教经典,以防止兵燹战乱的破坏。刻在石板上,每块石板重达百斤,利于保存,但不便阅读。北宋开宝年间开始以木版印藏经,世界上第一部雕版大藏经问世,世称《开宝藏》。后辽、金、元、明、清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雕造藏经。现存公私刊印的“大藏经”达17种之多。辛亥革命后,还出版过铅字排印的两种“大藏经”——《频伽藏》和《普慧藏》。在国外,汉文版藏经有《高丽藏》、《黄檗藏》、《弘教藏》、《卍续藏》、《大正藏》。中华书局从1982年8月整理出版佛教典籍的工程正式启动,到1994年底编纂完毕,24000多卷。分三大部分:正藏,10000多卷;续藏,规模略同正藏;第三部分收录历代佛藏未收之逸典和近现代佛教的译著和著述。
“中华大藏经”也指1956年台湾中华大藏经会所编撰的佛教丛书。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四库全书》,所谓四库,乃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乐、孝经、五经总义、四书、小学十类;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纪晓岚主持编撰,共4000人参与,正式内容有79337卷,9.97亿字。79337卷是个什么概念?假设一个人寿命一百岁,再假设这个人从生下来第一天就看书,而且以每天一卷的速度看书,则他看一辈子也只能看《四库全书》的一半少一点而已!将其摊开,逐页相连,可绕地球一又三分之一圈。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东方文化金字塔”。底本:翰林院。四部: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奉天故宫文溯阁。内廷四阁。后增抄三部: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等南三阁。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破坏,南三阁遭劫,文澜本基本补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八国联军分底本。抗日战争,日欲夺文溯阁本而未成。1949年,文渊→台湾。北图、甘图、浙图各一。所以,现在还有四大部四库全书存世。
中华大典
199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启动,并列为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它是以古文献汇编的形式,用现代科学分类方法,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汉文古籍的一部新型类书。大典设一级经目二十二个“典”,二级经目上百个“分典”,三级经目达千个“总部”;节录经典古籍二万多种,全书总计达八亿多字。2010年全面完成。
我们千万不可数典忘祖,更不必妄自菲薄。
最后说明一下,典籍浩如烟海,然不必尽读,要从本质上理解中国文化,只须将《易经》《道德经》《论语》和《六祖坛经》读通就可以,这几步经典乃中国典籍的精要和灵魂所在,当然扩展开来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比如由《六祖坛经》出发可以进入三藏十二部经,进入佛经之大海甚至宇宙,由《论语》出发可以到达十三经直至一切儒家经典,但无论如何繁复,只要掌握住所有学说的真谛所在,就一切归一,又简单到极点了。
金庸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