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与赵元任、陈寅恪、梁启超并称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的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分别撷取晏殊的《鹊踏枝》、柳永的《蝶恋花》和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的一句词来说明古往今来成就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借用他的说法,来区分一下阅读和研究金庸武侠的九重境界:
一、未闻金庸武侠之时,本无可说。
二、初闻金庸武侠之时,想说而不可说,空空如也。
三、稍近之,谈论金庸武侠,觉其遥不可及,神秘,谜,在认识的彼岸。
四、稍深入之后,乃觉金庸武侠无所不包[仍觉空泛,无下手处]。
五、再深入学之,循序渐进,逐步把握住金庸武侠的实质内涵。这一步对于研究金庸武侠最为重要,是研究金庸武侠的转折点,由虚转实。有以下几个层次:
(1)首先对武侠的全貌有一个总的了解。武侠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武侠从先秦就有,一直延续到清末,狭义武侠又有新旧之别,新派有梁金古温四大家,又有其变异形态--玄幻,等等,初研武侠之境界。
(2)全面阅读金庸武侠的所有作品,为研究金庸武侠打下宽厚基础。
(3)专门、深入研究每一部作品并达到一定造诣。
(4)精益求精。真正精通一个研究方向或一个专门问题如金庸武侠中的爱情观,金庸武侠与道家哲学等,具有独创性见解,对金庸武侠的内涵能够深刻的加以揭示。
(5)完整把握住金庸武侠的思想实质,成为武侠学者或专家。
(6)贯通所有新武侠而达到对新武侠体系的完整理解,成为武侠家[从现在起,才算进入武侠的殿堂]。
(7)与其余体系的武侠如旧武侠、广义武侠之间展开对话,成为武侠名家,著名武侠家。
(8)贯通一切武侠体系,成为武侠大家,大武侠家。
(9)贯通武侠与其余一切学科[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成为武侠大师、武侠巨匠,武侠的大宗师。此时乃"曾经沧海难为水",胸怀博大,可容一切,为明理、达理、通理的境界。超凡入圣。仍然没有踏入武侠研究的上乘境界,因为理通事未通,未达理事圆融;此为外达,不是内达,更非内外一如;现在还只是有相大师,还不是无相大师,不是大师中的大师;是一流高手,但不是超一流高手;是一等一的高手,还不是绝顶高手,不是高手中的高手。犹如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六、更深入学习,乃悟武侠中的道理近在咫尺,就在生活之中。生活就是武侠。第三重境界:武侠远在天边。现在则武侠近在眼前。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武侠才是亲切的,人们才真实感受到生活是那么美好。这时人才真正感受到武侠是自己的家园。乐天知命,故不忧。近道的境界。超圣入凡。哲人。
七、等到对武侠有了极深的体会之后,才真正明白原来武侠的道理就在自心本性之中。武侠的真谛显露出来[武侠即我,我即武侠]。入道的境界。凡中有圣。心。圣哲。
八、达到极为精醇纯正的境界之后,乃明自心本性本来具足一切。非武侠,对武侠的超越。武侠消失了,因为人找到了本真的自己。永远打不破的是自己的本性,此为真我,永恒不变。证道的境界。凡圣平等。心具一切。
九、及至究竟透彻、穷理尽性之境界,心境双无,物我两忘,能所俱泯,有无皆谴,圆融无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也。超越虚实、至虚即至实。无所谓武侠与非武侠,无所谓超越与非超越。返朴归真,本朴本真,至高无上,登峰造极。超凡越圣。非凡非圣。完全证道-合道的境界。这种境界举一个例子:行思禅师见六祖,问祖师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师问曰:汝曾作什么来?答曰:圣谛亦不为。祖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
因此也可以认为还有一个第十重境界:完全、绝对贯通上述九重境界,彻底超越任何境界之束缚,不分次第,至低境界即至高境界,乃至无任何境界。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武侠,我们阅读和研究武侠就是进入了有的境界,现在武侠又消弥于无形,一切皆复归于平静,所以我们研究武侠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结束了。
金庸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