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大为
在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中韦小宝经常因搞不清成语典故闹笑话,经常的表现是“认识的字凑不满十个”,但他办起事来却是无往而不胜,多么难办的事到他手中都可能办得十分妥当。康熙对此的评价是“不学有术”,也就是没有一点学问,但却真有能力,韦小宝真是一点学问也没有吗?不一定吧。
在历史上“不学有术”的人是有的。有些很能干的古人的传记中没有记载他们念过书,但也没说他们一点书也没念过,这样的人恐怕就不能说一定是文盲。前几年有人说明太祖是文盲,明成祖是半文盲,国家都治理得不错云云,来证明书念多了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明太祖和明成祖自己都能看奏章、作批示,其文化水平要比文盲或半文盲高很多。根本不能算“不学有术”的人。
在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有个叫石勒的,倒可能是“不学有术”的典型。石勒是褐族人,当过小贩和雇农,又被卖为奴隶,后来领兵建立政权,先称赵王,后来当了皇帝。他所建立的政权被称作后赵,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他的继承人石虎,是他的养子,很能打仗,但暴虐荒淫,穷奢极欲,石虎一死,后赵即灭亡。
在那个战乱时期,石勒是个穷困低贱的非汉族人,没有机会学习,是很自然的事。历史上记载石勒“虽不学,好使诸生读书而听之。”有一次,石勒让人读《汉书》,在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大惊说,这个法子一定要失败,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后边听到张良劝止刘邦,才放心他说幸亏有张良啊(《资治通鉴》卷九十五)。可见虽然石勒不学,其见识却是极高的,就其所建的功业也证明他是真正的“有术”。
韦小宝出身穷困低贱,幼时没有上学的机会,在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开篇时,他肯定是识字甚少,知识贫乏的。后来,他到了北京,进入了一个文化层次颇高的圈子,他还能总是这样吗?
他轻浮佻达,不会坐稳板凳念书的,但韦小宝绝顶聪明,学些成语,认识些字绝非难事。仔细阅读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就可以看出,他在许多场合下表现出的“不学”,不过是他在装傻。
韦小宝有几个很拿手的成语或习语,一个是“鸟生鱼汤”
(尧舜禹汤),另一个是“什么什么之中,什么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绝胜千里之外),还有“君子一言既出,什么马难追(驷马难追)等,经常说错。书中多次提到韦小宝的记忆力极好,这几个成语或习语当然一学就会说的,他屡次说错,只能是故意装傻。
特别是其中的“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凡听过说书的人,不论文化水平高低,没有不会的。记得在小学时,同学常说“我说了话算数,另“说驷马难追,就是八匹马也追不了”之类的话。韦小宝不可能不会说这个成语的。
在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第十四回,韦小宝说到“驷马难追”时,就曾自己问自己:“驷马是匹什么马,跑得这样快。”在比较靠后一些,韦小宝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则有进一步的提高。在第三十六回中,韦小宝道:“一言既出,三头马车难追。”书中解释道:
“罗刹人的马车以三匹马拖拉,不同于中国人之四马匹拖拉。”可见韦小宝不但能说这个成语,而且他还在不断地学习,对成语的理解也在提高,并能“活学活用”,怎么能说韦小宝“不学”呢。
在书中不少地方,都有韦小宝对成语有相当不错的理解的描写。例如,在第十回中(韦小宝到北京时间还不长),韦小宝对吴三桂手下的一些武士有些好感,送给他们帽子。对此,吴应熊拱手道:“桂公公(指韦小宝)爱屋及乌,在下感激不尽。”韦小宝心里道:“什么爱屋及乌。及什么乌,及你这只小乌龟么?”韦小宝的反应说明他完全明白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并不是很常用的。
在第十三回中和柳大洪谈话时,柳大洪说韦小宝说话高深莫测,韦小宝回答说:“我的话低浅莫测是有的,高深莫测那四个字可是不敢当了。”可见韦小宝对成语的掌握水平还不是“低浅莫测”的)
在第五十回中,台湾灾情严重,韦小宝要把在台湾贪污的百万两银子捐出赈灾,康熙挺高兴。韦小宝凑趣把“完璧归赵”错说成“完壁归台”,显然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又一次“活学活用”了。
在二十九回中,他说“前无来者,后无古人”,博得康熙一乐。实际上,他是懂得这个成语的。在此之前,在二十三回中,韦小宝在少林寺出家,张康年说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时,韦小宝笑着说是“前无古僧,后无来僧”。可见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正确的。在康熙面前只是装装小丑而已,读者千万不要受骗啊。
韦小宝还在不断地学习着。例如,在四十六回中,韦小宝把康熙比作周文王,讲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这个典故可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康熙有点奇怪地问韦小宝,韦小宝说是自己问来的。这是为了拍康熙的马屁,把康熙比作周文王才不能再装疯卖傻了。
韦小宝对成语和习语有相当的了解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一个旁证:不管韦小宝将成语说得多么乱七八糟,但都用在该用的地方,没有错用的。这不能不佩服韦小宝的功力连“天纵睿智”的康熙也被骗过了,竟认为“什么什么之中,什么千里之外”太难,韦小宝学不会,真是有趣。
看来金庸大概不得不承认,他写韦小主不懂成语,只是和读者们开开玩笑吧,否则,他就不得不承认,书中前后矛盾的地方未免有点太多了一些。
在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中韦小宝还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白自己不识字,只有“小”字是不会错的,这也是不可相信的。韦小宝没有受过正常的教育;对繁杂的汉字认识不多,是完全正常的,但以韦小宝的智力,认识数百字是一点也不费力的。现在有些三四岁的小儿也能马马虎虎地认上几百字,韦小宝一定能认的更多。
在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中有好几处告诉读者,韦小宝是认识不少字的。其中一次是在三十一回,韦小宝到了云南,有人来报告有个名叫王可儿的刺客行刺吴三桂,韦小宝立刻就知道这个姓名是他的心上人阿珂的名字拆分而成的。如他不知道珂字应如何写,他怎么能有这样的反应,而且反应得这样快。
也许有人会想,这是由于韦小宝对阿珂十分痴情,先前曾问过别人,她的名字如何写,井记得很清楚。如果是这样,韦小宝把他关心的人和事的文字写法都记住,他认的字也就不少了)即使如此,下面这个情节,也是无法解释的。
在三十九回韦小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了扬州,接见的官员中有一个叫慕天颜的,韦小宝当时心里想:“这个人天生马屁大王,取个名叫慕天颜,摆明了要朝见皇帝。”如果他不认识这几个字,他有可能听成“摸天眼”,心里会想,好大胆,竟想摸老天的“眼”;或者他会误听成“木添眼”,心里会想,一根木头上添个眼,算个什么东西呢。可见他必认识这几个字;而且对“慕…“天颜”等字词的字义也了解得很正确。
韦小宝在许多场合下,表白自己不识字,看来也是在装傻。
在烧烤金庸 iis7站长之家中有两处对韦小宝写字的极精彩描写:一是第四十二回中归树辛准备要迸宫去暗杀康熙,韦小宝给康熙写密信的一大段槽彩文字;另一处是在四十八回、韦小宝在尼不楚条约上签字时的描写,也极为有趣。韦小宝在这两次写字中,主要的是写了一个“小”字,当然都是费了很大的力气的。
前面已经说过,韦小宝并不真正“不学”,常常是在装傻、但要他写字,确实也真是难为他。古代惯用毛笔,不正经练习写字,想轻轻松松地写汉字,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认识的字也不行)像韦小宝这样轻佻的人,绝不会坐下来练字的。
韦小宝写“小”字时,是“拿起笔来,左边一个圆团,右边一个圆团,然后中间一条杠子笔直地竖将下来。”笔顺挺奇特,但中间一笔是由上而下笔直地竖将下来,颇符合汉字书写章法。北齐时有个官员叫厍狄干。他在署名时只写个“干”字,而且那一竖是由下往上写的。人们戏称其为“穿锤”。这个词的确切意思不清楚。如用西北地区的方言,倒是可解,只是太粗俗了。看来韦小宝的笔力要比厍狄干高明不少。
金庸书屋